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广西快三还有吗 > 新闻动态 > 晚唐温庭筠「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」?所以叫「温八叉」
晚唐温庭筠「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」?所以叫「温八叉」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1:53    点击次数:90

唐宣宗大中年间的某个春天,长安贡院的考场上鸦雀无声,只有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。考生们眉头紧锁,对着案头的“官韵”题目苦思冥想——按当时科举规矩,写诗要限定指定韵脚,八韵诗更是得字字紧扣、句句合辙。就在众人抓耳挠腮时,角落里一个身形清瘦的书生却气定神闲,只见他左手五指张开又收拢,反复八次,右手的笔已经行云流水般写完了八韵诗稿。监考官凑过去一看,不禁暗暗咋舌:这速度,怕是整个长安也找不出第二个。这个书生,就是后来被人称作“温八叉”的温庭筠。

1. “八叉手成八韵”:晚唐考场的“闪电创作”有多牛?

要搞懂“温八叉”的由来,得先明白唐代科举的“诗赋取士”有多难。当时的进士科考试,诗赋是核心科目,其中“律诗”要求最严——不仅要八句四联,还得押“官韵”,也就是考官指定的韵部,不能出韵、不能换韵。对大多数考生来说,光是琢磨如何在限定韵脚里把意思说透,就得耗上小半天,而温庭筠却能“八叉手而成八韵”,这里的“叉手”可不是随便比划,是唐代文人思考时的一种手势,五指张开再交叉,相当于现在的“捋思路”。

展开剩余75%

《唐摭言》里专门记载了这件事:“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,但笼袖凭几,每赋一韵,一叉手而已,故场中号为‘温八叉’。”换句话说,他不用打草稿,把袖子一笼靠着几案,每写一韵就叉一次手,八次叉手下来,一首合格的科举诗就成了。这是什么概念?按唐代科举考试时间算,一场考试约四个时辰(八个小时),别人写一首还得反复修改,他写完八韵诗可能连一个时辰都用不了,剩下的时间甚至能帮旁边考生“捉刀代笔”——史书记载他“多为邻铺假手”,也就是帮人作弊,而且还能做到“日作赋十馀篇”,产量和质量双高,简直是晚唐文坛的“人形打字机”。

2. 不止“快”:“温八叉”的才华藏在字里行间

要是只觉得温庭筠“写得快”,那就太小看他了。他的才华,更在于能在“快”的同时,把诗写得既有韵味又有新意。作为晚唐“花间派”词的鼻祖,他的文字自带一种绮丽婉转的气质,哪怕是科举应试诗,也藏着过人的笔力。比如他的《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》里“发鬓已甘尘路白,菊花犹待捷书黄”一句,既写了自己漂泊的沧桑,又暗含对友人及第的祝贺,对仗工整又情真意切,完全看不出是“速成品”。

除了诗,他的词更是影响了后世千年。《菩萨蛮·小山重叠金明灭》里“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”,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女子晨起梳妆的模样,短短十四个字,光影、色彩、神态全出来了,被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里称赞“画屏金鹧鸪,飞卿语也,其词品似之”。要知道,唐代文人大多重诗轻词,觉得词是“艳科”登不上大雅之堂,温庭筠却把词从“樽前月下”的消遣,写成了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文体,为后来的宋词繁荣打下了基础。这种“既快又好”的本事,可不是单纯靠“手速”,而是肚子里真有“墨水”——他精通音律,对文字的敏感度远超常人,才能在限定条件下挥洒自如。

3. 天才的“反差人生”:为何“温八叉”考不上进士?

按说温庭筠有这样的才华,科举之路本该顺风顺水,可现实却是他考了一辈子也没中进士,这背后藏着他的“性格悲剧”。《旧唐书》说他“士行尘杂,不修边幅”,简单说就是为人放浪不羁,不懂得讨好权贵。当时的科举不仅看才华,更看“人脉”和“品行”,温庭筠却偏要反着来——他曾在宰相令狐绹家里做客,令狐绹想让他代笔写一首《菩萨蛮》献给唐宣宗,结果他转头就把这事捅了出去,让令狐绹丢了面子;考试时帮人作弊更是家常便饭,甚至当着监考官的面“换卷”,一点不把考场规矩放在眼里。

更倒霉的是,他还卷入了晚唐的“牛李党争”。他和李商隐是好友,而李商隐被视作“李党”成员,温庭筠自己也因为得罪令狐绹(牛党)而被排挤。有一次唐宣宗亲自出题考试,特意把温庭筠安排在“帘前试之”,就是怕他作弊,结果温庭筠还是“私占授者已八人”,一口气帮了八个人,宣宗得知后大怒,直接把他“斥逐之”,从此彻底断了他的科举路。就这样,一个才华横溢的“温八叉”,最终成了考场规则的“挑战者”,在仕途上一事无成,只能靠给人写碑文、代笔为生,晚年甚至流落江南,在贫病交加中去世。

4. 放到今天,“温八叉”能当“爆款文案大神”吗?

现在提起“高效创作”,我们总会想到那些能“日更万字”的网文作者,或是“半小时出方案”的策划大神。其实温庭筠的“八叉手”,和现在的“高效创作者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——都是在限定条件下(科举官韵/客户需求),用最短时间拿出高质量作品。但不同的是,温庭筠的“快”是建立在深厚的积累上,他从小饱读诗书,对音律、文字的掌握达到了“肌肉记忆”的程度,就像现在的顶级厨师,随手炒几个菜都是精品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十年如一日的练习。

不过换个角度想,温庭筠的“职场困境”也值得现在人反思:他有才华却不懂“职场规则”,有个性却不懂得“藏拙”,最终怀才不遇。放到今天,这样的人可能会成为“网红作家”,靠才华圈粉无数,但也可能因为“口无遮拦”得罪甲方,错失机会。或许,“温八叉”给我们的启示是:才华是底气,但懂得在规则中寻找平衡,才能让才华真正发光。

回望晚唐的考场,那个“八叉手而成八韵”的身影,既是天才的缩影,也是时代的遗憾。他没能在仕途上留下名字,却用诗词在文学史上刻下了“温庭筠”三个字。如果穿越到现在,你觉得“温八叉”会靠什么出圈?是写爆款歌词,还是当高考作文押题大神?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。要是喜欢这类历史人物故事,别忘了多关注,下次咱们聊聊和他并称“温李”的李商隐,看看这对晚唐才子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
发布于:广东省